九园历史

北大校园是在“九大园林”的基础上建造的。

勺园

北大西南,东与国关大楼对望,最早为明代米万钟在海淀的私园。“淀之水,滥觞一勺,都人米仲诏浚之,筑为‘勺园’。”(米万钟字仲诏)有文曰:“海淀米太仆勺园,园仅百亩,一望尽水,长堤大桥,幽亭曲榭,路穷则舟,舟穷则廊,高柳掩之,一望弥际。”后来康熙在米氏勺园基础上建弘雅园(当比原勺园规模为小)。嘉庆年间,弘雅园改称集贤院,供上朝官员落脚休息,1860年集贤院被英法联军毁灭。80年代后,北京大学在勺园的故址上修建了留学生楼群,专门用以接待外国学者和留学生。

畅春园

北与蔚秀园为邻,西隔北大二附中校舍和北大教工楼与承泽园相望。明神宗时武清侯李伟别业,李伟于海淀筑“清华园”,人称“李园”。有文曰:“李乃构园于上流,而工制有加,米颜之曰:‘清华’”。后来康熙将“清华园”改为“畅春园”,成为西郊第一所皇家园林。1987年北京大学在购得畅春园故址的东北部分后,新建了畅春新园,作为北大研究生居住的宿舍,优雅安静。畅春园是与北大结缘的最后一所古园子,侯仁之先生题写了畅春园石碑。

蔚秀园

南临畅春园,北接圆明园。其前身是含芳园,1858年,含芳园被赐予醇亲王后始称蔚秀园,八国联军之时遭到毁坏。1890年被赐给了载沣。原来西墙以内,荷塘稻田平展如画,1931年燕京大学购得这块园子整理之后成为教职工宿舍。

承泽园

与蔚秀园一墙之隔,它北面紧邻邮电疗养院,南面紧邻畅春园花园,西面隔万泉河高速路与西苑中医研究院相邻,与颐和园遥遥相望。是圆明园附园之一。先后被赐给果亲王允礼、寿恩固伦公主、庆亲王奕劻,辛亥革命后被张伯驹购得。1952年北大与燕大合并,从张手中购得此园,北京大学社科中心办公地是承泽园中的园中园,经过重新修复后恢复了古建筑风貌,古朴典雅、美丽端庄。

农园

北与逸夫楼相接,东与北大体育馆为邻,最初名为治贝子府,园主为清室贝子载治,原为清乾隆第十一子成亲王永瑆的曾孙,过继给道光皇帝奕纬为嗣,后家境败落,1928年其子溥侗将此园卖与燕大,大部分改作农场,故又得名“农园”。此地曾荒废,经陈鼓应奔走,雷永泰、陈金发捐资修建,现为中国哲学暨文化研究所新址。楼宇烈先生的古琴社主要活动场所。

鸣鹤园

位于北大西门内北侧,当年曾被誉为京西五大邸园之一。原来和镜春园同属春熙园,是圆明园附属园林之一。乾隆年间,被赐予驾前宠臣和珅为园,成为淑春园的一部分。嘉庆七年又划分成西部的鸣鹤园和东部的镜春园,鸣鹤园遂被赐予惠亲王绵愉,1860年被毁。民国初年,徐世昌以极低价租得两园,鸣鹤园与镜春园被合称为“淀北园”,他大量拆除园中建筑,将木料运回老家。鸣鹤园后归陈树藩所有,1928年卖与燕京大学。1992年,在吉尔?赛克勒基金会的资助下,北京大学修复了鸣鹤园。

镜春园

未名湖畔,曾是春熙园的一部分,嘉庆七年春熙园的东部改为镜春园,被赐予了庄静公主。1860年时同鸣鹤园一起被毁。后被徐世昌购得,1937年卢沟桥事件以前,镜春园仍为徐世昌所有,燕大与之商谈购买之事未妥,直至建国后北大迁入燕园,镜春园始并入校园。2006年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造的简易居住平房与唐山大地震后搭建的简陋临时建筑,占据了总建筑面积的70%,2006年北大做出了修缮古园的决定。

朗润园

北与圆明园相对望,南与未名湖相呼应。原名“春和园”,先后被赐予永璘、奕、载涛。道光末年,赐给奕始称朗润园。载涛对保护园中文物做出了巨大贡献。燕大建校不久,载涛将朗润园租给学校作为教师住宅,两校合并后,租约到期,北大将该园买下。园中石碑上“朗润园”三字即季羡林所题。朗润园致福轩原是奕起居处,2001年在此新建万众苑。为经济中心办公所在,后改称国家发展研究院。1957年为解决校园住房困难,建8至13号公寓。

淑春园

未名湖畔,曾是圆明园的附属园之一,据侯仁之考证,康熙朝武英殿大学士明珠的自怡园就在此一带。乾隆时把淑春园赐予和珅(包含原勺园一部),和珅多加营筑。传闻和珅曾起名为“十笏园”。有诗曰:“ 缤纷珂繖驰中禁,壮丽楼台拟上林”,说的便是和珅曾经仿照圆明修筑此园。此后先后居住过丰绅殷德、和孝公主夫妇、成亲王永瑆,以及多尔衮的后代睿亲王仁寿。“睿”字满语为“墨尔根”,所以此园又称“睿王园”或“墨尔根园”。如今石舫是淑春园唯一留下来的建筑。